查看完整版本: [-- 【闲聊】说说荀彧荀令君 --]

三国JQ研究所 -> 舌战群儒(杂谈) -> 【闲聊】说说荀彧荀令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笑客来 2012-05-26 02:25

【闲聊】说说荀彧荀令君

看了些的三国历史的资料,说说关于文若的争议,一家之言,同不同意都无所谓,毕竟人对事情也好对人也好的看法都不可能一样,所以别掐架哦!

话说关于令君这个人,我是觉得他一定是个君子,所谓的君子不是说他这个人没有缺点,也不是说他就完全不为自己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但这种人,或者说君子,大多数情况下是先心忧天下而后忧自身,大多数情况下把义放在利的前面。

举个例子,据我看到的资料,荀攸刺杀董卓前,荀彧匆匆辞官,带着荀家人离开长安,然后荀攸开始刺杀行动,失败后 下狱。这里面,荀攸在开始刺董前,肯定是和荀彧商量过的,所以荀彧才会匆匆辞官,才会马上带着家人离开长安。在这件事情里,明显的,刺杀董卓肯定是会给家族招惹祸患,但荀彧没有阻止荀攸,是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董卓是祸乱天下的根源,除掉董卓是为了家国大义,所以荀彧不阻止,甚至这里面他可能也是参加策划的,以当时的情况看吗,荀攸刺杀董卓,不论成不成功,恐怕都很难活命,作为荀家的族长,荀彧果断的带领还滞留在长安的族人离开,没有搞什么和荀攸同生共死那一套。

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荀彧绝对不是什么白莲花,也不是美好到一尘不染,他很清楚现实,很明白世事,很“通透”。

如果荀彧是以家族利益为先的人,他不会同意荀攸的计划,因为那绝对是给家族招惹祸患的行为,在那么多人摄于董卓的残暴,保持了沉默不敢妄动时,其实荀家保持沉默并不是难事,但荀家没有,这可能就是荀家家学的渊源,儒家的思想,忠君爱国,匡扶天下为己任,使得他们明知道极为危险的情况下,却不保持沉默,用他们能够采取的方式来反抗,或者说“舍生取义”。

如果说是“舍生取义”,那也是荀攸,不甘荀彧什么事情,他又没去刺杀董卓,还在计划开始前就带着家人跑路了,好像把荀攸当做了弃子一般。

其实,这样就恰恰如前面说说的,荀彧绝对不是什么白莲花,他就像有些GN所说的,是个非常冷静可能某种程度上冷静到吓人的人,在为国家朝廷出力的时候, 他也是会替自己的家族考虑的,得失计算的很清楚。

荀彧当时是荀家的领头人(我看到的资料是这样,如果有误欢迎指正),我看到的资料是荀彧是正支的嫡子(不是长子),荀攸是族中旁支子弟,不管刺杀董卓的计划,是荀攸自己主动提出来,还是荀家众人商量来的结果,最后做出的决定都是荀攸注定牺牲,也许在荀彧看来,如果需要自己牺牲,他也可以这么做,但不需要的话,没有必要搭不必要牺牲人,可以不牵连家族就尽量不要牵连。


荀彧是个很会审时度势的人,从他其后给曹操规整的战略也好,出谋划策也好,就看得出来,他对天下大势的把握非常精准,而且看人也很准。

荀彧背弃袁绍,其实一方面是觉得袁绍才略不足,不能成事,另一方面也是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

袁绍当时号召成立义军,就是关东联军,也就是扭三里的十八路诸侯,虽然声称讨伐董卓,但实际上根本没动地方。曹操当时在十八路诸侯都不敢南进打董卓的时候,公然说出“诸君北向我独向南”,而且说的很清楚,曹操说,我知道自己打不赢,但我还是要去打,我为什么要去打,即使要给你们这各路不敢与董卓抗衡的人点难看,然后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去追击董卓。

再有一点,我坛子里的GN比较少提起,我认为也是荀彧离开袁绍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袁绍想令立一个皇帝。

其实如果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董卓控制了献帝,为了和他抗衡,再立一个皇帝很自然啊,等天下打下来逼这个皇帝禅让不就行了。但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放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中去看,如果不结合时代背景,再好的念头都可能是坑人的毒药。

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国向来是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央的权威非常重要,其实翻开历史也能看到,凡是统一的时候,中央不发昏政策比较合适的情况下,国家都很稳定,国力也很强盛,但一旦中央没有了权威(很多时候也是中央或者说皇帝自己折腾的),地方军阀割据,那就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开始。

其实中央的权威不是一下子就没有的,是一朝一夕渐渐消减的,如果说远的大家没法想象,就说近的民国时期,那些军阀混战,每人都有派系都有自己的地盘,但还是以在北京城的能否当上总统来衡量彼此斗争的成败,当然,这么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大家也不认北京是中央了,后来蒋介石二次北伐,中原大战……,首都改为南京。

这就是中央权威逐渐消减的例子。

那个年代,董卓祸患朝廷,控制了皇帝,孔融看不惯董卓的行为,与他不和,董卓就以朝廷的名义下旨把孔融调到还有黄巾军做乱的的地方担任地方长官,孔融心里知道这是董卓针对他,但还是领旨服从,这就是中央权威还普遍扎根在当时士子的心中的一种表现,扭三里一再重复什么天下士子之心仍然向汉,其实换种说法也可以,就是天下的人仍然尊重中央的的权威(那个时候的人认为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央朝廷)。

袁绍当时想另立一个皇帝,立皇帝必须找刘姓的人(不是刘大耳,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在哪个旮旯呆着呢),是刘虞,当时很有名望的汉室宗室,但刘虞不同意,“刘虞说我忠于大汉王朝,我是规规矩矩做大汉王朝的一个臣子,绝无谋逆、谋篡的野心,你不要跟我来这一套。那么这个事情袁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找刘虞,当然因为他要立刘虞做皇帝,必须刘虞同意。而且袁绍也有一个马马虎虎过得去的理由,他就是说你看当今皇上这么年幼,又在董卓的手上,是死是活我们现在都弄不清楚,国不可一日无君,你是宗室的长者,你应该出来组织一个政府。刘虞说你不要逼我,你再逼我我跑匈奴去,我宁肯投奔匈奴我也不会干这个事。”

其实,这也是某种程度来讲,中央的权威深植人心,如果用今天更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心所向是支持统一,尊重中央权威,不能搞分裂。

易中天品三国里说的我不完全认同,很多地方我觉的也是值得商榷的,但关于这一段历史,我倒觉得分析的还算靠谱:

“这件事情曹操也不赞成,袁绍做的这件事情是跟曹操商量过,但曹操很清楚,曹操知道要做的这个事实际上是要成立一个“流亡政府”。严格地说成立“流亡政府”这件事不是完全不可以做,这也是政治斗争当中的一种手段,我们读历史知道在国家非常时期是可以在京都以外的,甚至在国外成立“流亡政府”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现任政府必须是实际上已经被推翻不存在,或者被敌国占领了首都,灭掉了现存政府,或这是被国内的叛乱叛军灭掉了。就是现任政府不存在了,那么你可以建立一个“流亡政府”;那现在现任政府还存在,至少汉献帝还是名义上的大汉天子,董卓也还是名义上的大汉臣子,大汉并没有亡嘛。你这个时候另立一个皇帝,那就是另立中央,另立中央就是搞分裂。“

其实,孔融也好,刘虞也好,甚至那个时候的曹操,还有当时的很多士子,都是这样,在天下大乱的初期,普遍还是忠于汉室的,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很真实很自然的一种反应。这么说大家可能不认同,但打个比方,先进社会如果说老百姓都是”君子“,那大家都会当笑话,现在社会道德滑坡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政府做的很多事情甚至ZYZF做的很多事情大家也都不满意,但大家希望ZF倒台吗,希望ZYZF倒台吗,都不希望,因为几乎所有人的都知道,ZYZF出事情,地方割据,那是天下大乱的征兆,没有人尤其是普通老百姓会希望有战乱。

就我的理解,人性都是相通的,当时的人也是一样,不会希望天下大乱,因为战乱一起,所有人都朝不保夕,即使是世家大族也是如此。
荀彧当时带领颍川众投奔冀州的时候,就是考虑到颍川是四战之地,一旦天下大乱,颍川必定朝不保夕,果然,那些不肯跟着荀彧走的人,后来在战乱中多有死伤。在那个年代,城池里面算是现在所谓的”大城市“,根据人口的多少,城池的牢固程度,城市也分等级,城池外,要么是旷野,要么是田地,或者是村镇,有些地方结社自保,但没有坚固的城墙当着,在流民乱兵的冲击下,也也是很难低档的,即使是住在城市里,也非常危险。我看过一些资料,说是所谓的黄巾军其实就是流民,因为没饭吃,聚集在一起,前面青壮劳力抢东西,后面就是老弱妇孺拖家带口,等着前面的青壮抢到东西,就能有口吃的,抢不到就饿死,被抢的人,唱唱也难逃饿死的命运,有的更是被活活吃掉了,这样的流民,小则几万多的几十万汇聚起来四处流窜的都有。”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就东汉来讲绝对不夸张,荀家虽然说比不上袁绍这样四世三公的家世,但也算是当地的望族了,在战乱之下,却也还是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毕竟像袁绍、曹操等等还知道尊重士人,但要是遇到流民过境,这些饿极了的人,人家才不管你荀家是不是有声望,你荀彧是不是什么”王佐之才“呢。

荀彧带领整个家族的人投奔冀州,是被逼无奈,为了保全家族的不得已行为,后来冀州归了袁绍,荀彧也自然而然的为袁绍效力,这里面也许有荀彧为了家族所以不得已依附袁绍,也许是袁绍礼数周全不好明明面上不对付,也许是因为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很据迷惑性,荀彧开始还没看出来这个人不是明主,或者刚开始的时候荀彧也是真心想为袁绍效力,总之,荀彧这个时候算是加入了袁绍阵营。


所以荀彧舍弃袁绍,一则因为袁绍才能不行,二也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前面说过,袁绍打算另立一个皇帝是很重要的原因(个人看法)。至于有的GN说荀彧离开,荀彧的弟弟留下是因为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因为前面说过了,荀彧绝对不是一个白莲花,他为家族利益着想,当断则断,冷静理智,个人认为有时候甚至有点冷血(个人观点)。

而曹操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在袁绍阵营里的,曹操当时在十八路诸侯都不敢南进打董卓的时候,公然说出“诸君北向我独向南”,去追击董卓,易中天品三国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这段描写基本上不涉及什么评价,只是将古文翻译成现在比较能听懂的普通话,个人认为比较能说明当时的情况:

其他人也差不多,他们虽然组织了一直联军,谁也不愿意冲锋陷阵,都在观望。曹操看不下去了,曹操对他们说了这样的话: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就是说我们成立这样一支义军,而且已经联合起来了,你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而且曹操跟大家说,现在是消灭董卓最好的时候,为什么呢?这个时候董卓已经把洛阳城烧了,然后把皇上西迁到长安。曹操说了,如果过去董卓还在洛阳京城的时候,手上有皇上,我们去打他不大讲得过去;但是他现在已经把我们的首都都烧毁,把皇上都劫持了,按现在的话说那就可以定位为恐怖组织了,已经天下震动了,不得人心了。这个时候我们只要跟他决一死战,一战而天下可定。但是没有人听他的,曹操说好吧,好吧,你们不打我自己去吧,自己带了一支部队西进。这个时候只有张邈表示同情,派了一支小部队也随着曹操西进。但是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是非常的弱小,根本不是董卓那个“西北军”的对手,所以一败涂地,曹操自己本人差一点阵亡,是他的堂弟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曹操才逃出来。当时最紧急的时候曹洪跟曹操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能没有哥哥你,骑上我的马,走吧!曹操才逃回了他们的大本营,大本营在酸枣。

 

  等曹操带着一身的尘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枣大营的时候,看见大营里面的各路诸侯在干什么呢?“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也就是说整天都在开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说国家民族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你们还居然天天都在喝酒!曹操悲愤地说:

“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我为你们这些人感到耻辱!但没有人听他的。”




同在袁绍阵营里的荀彧,对这一切,应该不是看不见,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些事情,让荀彧认为曹操是汉室的忠臣,曹操本身也是个成大事的,所以才离开袁绍,转而辅助曹操。




中间过程同甘共苦二十年,结果是什么,大家都看见了,不多说了。

坛子有GN对曹操和荀彧之间的分歧有争论,这里说一点我的看法(个人观点,勿掐架),任何的事情都要结合当时的环境来看,那个时候i,秦汉秦汉,虽然汉家四百年天下,虽然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已经不短了,但社会还是有几分春秋战国的遗风的,什么是春秋战国的遗风呢,举个例子:

齐桓公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头一个,齐桓公的正夫人没生儿子,所以齐桓公和管仲商量,在侧夫人生的儿子里选了一个立为太子,齐桓公担心太子的根基薄弱,就请宋国的国君做,嗯,怎么形容呢,就是托孤大臣。按照今天的观点,这是十分诡异的,你齐国的事情请宋国的人来帮忙,这不是给人家插手你家务事的机会嘛,而且托孤,托人家照顾你儿子,你就不怕照顾来照顾去,把你儿子的家底都照顾没了,但那个时候的风气的就是这样。齐桓公晚年,齐国发生叛乱,齐桓公惨死,他的太子果然压不住下面的人,就是这个宋国的国君,出人出力帮住齐国太子镇压叛乱,顺利辅助他即为为国君,然后一点好处都没要,回去接着当自己的国君。


这个历史事实在今天人看来,怎么看怎么诡异,但在那个时候却是很比较自然的,这不是说那时的人多高尚,而是社会环境决定的。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低下,那个时候,中国是人少地多,人主要斗争的对象时自然,换句话说,只要有办法在当时工具低劣的情况下,砍掉一片原始森林,这片原始森林下的土地就是你 ,也就是说,努力奋斗都攫取不尽自然的财富,那么人和人之间的斗争,不是说绝对没有,争权夺利任何时候都有,只是说相对来将,没那么激烈,人更多的是和自然斗争。

第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是真正的分封制,就是国君把一片土地分给大臣甲,那么这篇土地就完完全全的属于甲了,大臣甲不仅拥有土地所有权,也拥有管理权,管理土地的是大臣甲的家臣。这种分封制,现代人看来容易造成割据,却是,春秋战国战争的频繁,开始就是周天子分封宗室大臣为君,然后宗室大臣到封地去,因为完全拥有封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有能力的国君任用贤人,然后封国的力量日益强大扩张,然后力量超过周天子即中央,然后战乱不止,但那个时代,生产力不发达,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所以封国的兴起,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因为大臣们有自己的封地,而且拥有封地的完全管理权,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如果君主不喜欢他,退,他也还有自己的封地。君主如果想夺大臣的封地也不容易,因为封地在大臣的长期打理下,老百姓都认自己的封主,大臣的力量强,某种程度制约了君主随便乱来(当然反过来也是君权不稳)。



其实总的来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人臣子的自由度更大,权力更大,换句话说,为人臣子的,在面对国君时,并没有后世那么悲催,i像小媳妇似的,其实是可进可退的,这种风气某种程度也影响了秦汉,汉武帝把那么小的儿子托付给霍光,就是因为春秋战国的遗风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所以,从这点来看,荀彧或者说当时的很多士子想要投靠主公,借助这些主公或者说军阀的力量来匡扶汉室,并不是多么天真愚蠢的行为,而是整个社会还在受着这种春秋战国遗风的影响。在今天大家看来,如果一个谋士投靠一个主公,那肯定是要辅佐主公当皇帝的,要是主公不能当皇帝,因为争天下失败是什么结果大家都知道,是没退路的。这两种观念的转变,就根本而言,是社会经济形态变了,现实影响思维。





关于荀彧的死,那个空盒子,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忘了是哪里看到的了,有距离荀彧曹操不远的时间里,有人写历史记载里空盒子这件事,但有人说这个记载靠谱,也有人说不靠谱,到底有没有空盒子,其实咱们已经很难知道了。

假设有空盒子这回事吧,我看到的一种说法针对空盒子论的,个人认为如果有空盒子这回事的话,这种说法比较认可:曹操送空食盒给荀彧,是想让荀彧对于他称公建国的事情,别说话,因为空盒,意味着盒字中空,就是盒这个字中间是空的,也就是没有口,就是闭嘴别说话的意思,但荀彧接到了这个盒子就自杀了。

这种说法意思是,曹操没想杀荀彧,但荀彧面临一个选择,背弃理想默许曹操称公,因为在那个年代,礼法规定,一旦称公,就可以有封地,就可以独立建国建立小一个朝廷,当时的汉庭就是一个空架子,一旦允许曹操称公,一旦曹操有了封地,那对汉庭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明白。

荀彧奔波一生,都是为了匡扶汉室,这种愚忠在现代人看来很迂腐,但其实这根本是渗透在他身体里的本能呢,打个比方,现在这个社会,让大家像革命先烈一样抛头颅洒热血是不可能的啦,但我们都认同一点,就是作为中国人都要忠于自己的民族,虽然移民的不少,帮着外国人坑自己人的也不少,虽然大家可能都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不满,但就整体来讲,我们还是认同忠于自己的民族这种观念,认同民族大义,认为做汉奸是令人不齿的。认同这一点,没有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中国中华这种概念入我们的骨入我们的血,这是自然而然的。

在古代,民资概念,尤其在汉代,民族概念还不是那么清晰,不是说没有,只是还不如今天清晰,那个时候,社会强调的是忠君,忠君是吧整个社会凝结起来的终极概念,今天看当然很蠢,但就那个时代来看,就是依靠忠君思想凝聚人心的。荀家的家学,或者说儒学,主要教导子弟的,只怕从小被灌输的都是忠君爱国济世安民的思想(当然教的是一回事,到底按不按这个办是另外一回事),荀彧这么多年来辅助曹操,恐怕其实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

在于曹操相处的二十年间,荀彧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个人猜测,当曹操想要称公建国的时候,荀彧应该不会是开心的。

其实,看看历史关于荀彧记载,就发现主宰他行为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利一个是义。

在利这个层面,荀彧主要是为家族着想,并没有为个人牟利的行为,我想不论对荀彧这个人的看法怎么样,如果说荀彧为自己谋财牟利,估计是没人相信的,就是他为家族着想的方面,也多是自保为主,这个是环境所迫还是本心如此,不好说,但我个人认为,荀彧是不太会有想要家族权倾天下的想法的,底线应该是不希望要不家道中落。

在义这个方面,是主导荀彧所有行为的根本,与荀攸商议刺杀董卓,董卓肆虐时,颍川士人集体请辞恐怕也有荀彧的作用,这些都是招祸的行为,可是荀彧这么做了;荀彧离开袁绍时,跟着曹操,那个时候,翻看下历史资料,袁绍家大业大,而且冀州比较安稳,曹操那个时候不说朝不保夕,但条件却是颇为艰苦的,但荀彧选择了曹操;曹操称公的时候,荀彧只要沉默,荀彧只要接受曹操进三公的恩惠,一个开国功臣没谁也不可能没他荀文若,但荀彧死了,不论是传说的自杀,还是正史说的“以忧薨”,还是按坛子里有点GN说的采取了某种行为反对曹操不成而后死的,总之,他不赞同曹操的行为。主导这一切行为的,不可能是利,只能是义,因为求利的人,是不会这样给自己找麻烦的。



有GN说,任何人都是非常重视家族利益的,这个我认同,但我觉得世上总有些人是为了理想会牺牲自己甚至牺牲家庭,看起来也许冷血,但结合那个环境看,也许就不难理解了。

我记得看过访问叶挺的孙子的纪录片,当时叶挺其实可以不死,我记得有一段(记错了到的话欢迎指正,看了很久了有点模糊),国民党的人问叶挺,如果放了你,你会做什么,叶挺当着国民党高级官员的面,说他要回去跟真GCD干。

这话今天听,都有点恶心,因为大家都知道今天的TG是什么样子,而且他怎么那么傻啊,当面GMD的面这样说,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吗?

但我的印象挺深刻,叶挺的孙子当时说他也搞不明白当时爷爷是怎么想的,怎么会那么蠢(大意是这样),就是那么死心塌地,后来他了解的更多时了才有些了解,他说,爷爷未必是忠于哪个D,只是当时国家的状况实在太糟糕,与东汉那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相差不远了,那让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在有能力去做点什么的时候,都不愿意麻木的看到国家一天天的败坏,看到老百姓饿殍遍地,与其说他忠于哪个D,不如说他忠于自己的信仰,或者说,他想要做点什么去改变。

这样的人,如果他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他也就不会傻傻的想要去挽救国家了。

还有一个我记得是抗日将领,名字是什么不记得了,他的家人被日本人抓了威胁他投降,他自己躲在屋子里抽了三天三夜的烟,最后出来时人瘦了三圈,但还是决定,不投降,也就是会所不管家人了。

其实这个社会永远不有良知的人,那些为了“大义”牺牲自己甚至牺牲整个家族的人,可能也不是什么所谓的君子,也许环境逼到一定地步,你我他都会这么做,打个比方,作为和平时期生活的人,如果突然穿回过去,猛然见到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对大多数人来说,自保当然是最重要,但如果自保有余,你又有能力去救一些人,去改变些什么,只要不是坏到透顶,恐怕都会做点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真到了那一步,也许平凡人眼见到那种情形,都能变成英雄也说不定(个人看法)。



今天,很多人喜欢汉唐,就是喜欢那种开阔宏大的气度,比起清朝那些奴才来奴才去的,汉唐的人更有人格,也更有气度,那时人是人,不是奴才,那时的人才是更健全的人,比起后世来阴谋来阴谋去,那时即使是人们交好也罢敌对也罢,都更加的光明正大。


看到坛子里有点GN吧很多事情往阴谋论的分析,我个人不太认同(当然还是个人看法,不认同我的看法也为什么,各诉见解而已,勿掐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阴谋,其实还是曾经有些人是有信仰的 ,是真的以大义为先,或者说有那么一个时代,比较开阔,比较磊落,相交也好,敌对也好,都是光明正大的。


(以上全部为个人见解,不认同我的看法也没什么,只是一种分析推测而已,勿掐架。)

凌歌 2012-05-26 03:38
-------------------------------------------------------------------------------------

素口锦心 2012-05-26 09:52
现代很少有人有为理想牺牲的精神,才更显得文若精神可嘉,这也是我喜欢他的重要原因。
强排1楼最后一段
强排6楼对双荀的看法

飞行上帝 2012-05-26 10:10
荀令在魏晋时争议很大,许多人对他的评价都不太好

不过这当然是无所谓的,他们有他们的立场而已

我爱那些为了理想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人,所以我爱三国

其实最爱的是春秋,总觉得那时的人们不论品性怎样,总带有一种洒脱在里面,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

裴纤罗 2012-05-26 10:17
排小飞的,为了理想奉献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令人敬仰滴

笑客来 2012-05-26 10:19
这个很自然,因为荀彧是反对魏的建立而死的,那么魏人怎么肯能会赞许荀彧,晋和魏很近,自然承袭魏的看法。

秋叶化雪 2012-05-26 12:22
终于有人又写到了荀彧了,我也说一说我对他的看法吧。
其实很多地方我很赞同GN的,只是有些地方我还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荀攸刺杀董卓那件事里,荀攸谈不上是被当做了弃子,荀彧也不算是撇下荀攸不管。荀攸想去刺杀董卓,就如同后面荀彧不允曹操称公一样,都是自己的本心所为,或者是为人本坚守的信念,不愿意屈从、妥协。可是为了理想抛下自己的责任,这是对家族的不负责。如果荀攸刺杀董卓,没有人为他管理家族,那他的家族很有可能被拖累。如果荀彧死了后,荀攸不带头劝曹操称公,很有可能家族会被影响。所以与其说他们是放弃了对方,不如说他们是为对方担起了责任,让对方能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喜欢的事。
其实不得不吐槽,荀攸荀彧这对真的很有爱啊。自己想顺其本心做事时,就能把后面的事毫不犹豫的交给对方。荀彧提出了很多战略性的方案时,荀攸都会在战术上给予支持,甚至是完成。虽然两个人性格迥异,但是其实骨子里是有些相像的,都是坚持着自己信念的人,也许信念不完全一样,但是还是会尊重对方的信念,自己为对方做好善后。有时候我觉得像这种明明知道对方要为了自己的理想送死,而且那个理想自己也不完全赞同,却还是默默地为他做好剩下的一切,告诉他,家里的事情都不用操心,交给我吧,你就安心的做你自己的事吧,这种事情最美了。。明明那么深的情谊,却要送别着对方离开。。(好吧,不用理他了,此人已疯)
再说一说荀彧死的那件事。其实个人觉得,荀彧还是自己自愿自杀(这话说得)的。觉得曹操逼迫荀彧自杀这件事有些不靠谱。试想,荀彧虽然没有兵权,肯定赢不过曹操,但是他在谋士中很有威望,要是真把荀彧逼急了,也会闹个鱼死网破的。荀彧可以和曹操闹翻再死,这样曹操就可能在氏族中失去不少威望。但他偏偏选择了安静的死去,还烧了他的资料。更何况,曹操拿什么来逼迫荀彧自杀?可能只有家族了吧。可是总觉得不太靠谱,荀攸还活着呢。闹这么阴谋的,有些夸张。
其实个人更认为,荀彧在那时是有些迷茫的。他不希望汉朝灭亡,他觉得曹操可以去辅佐小皇帝。可是站在曹操的角度,想想小皇帝要是长大了,翅膀硬了,第一个要除掉谁?丞相这个位置真心难当啊,所以要么取而代之,要么知难而退,这个位子真的不能久留,否则曹氏以后才会遭殃。要曹操退?这江山还等着谁来打啊。而且以曹操的性格应该也不会退。所以曹操一定要进,可是荀彧又不愿意。
所以荀彧矛盾了。他觉得曹操的选择是对的,所以他不会反曹操,另一面,他又不能违背本心,所以他又不能允。最后只有以死来默认曹操称公的事。(这怎么这么八点档,好吧,我把八点档看多了)
以上真的都只是我个人观点,认为不对不要掐啊,无视我就好。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构想出来的人,也许这并不是真的荀彧,但是没办法,我心里的就是这样。

豌豆小黄 2012-05-26 14:33
我很认同GN的一些观点。荀彧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与其说他是忠于大汉,倒不如是说他是忠于大一统中央集权所带来的稳定,荀彧辅佐曹操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荀彧认为曹是个能使天下重新稳定统一的枭雄。但当他发现曹操与其想的不一样时,他便开始矛盾了。曹操如果称帝能不能使天下重新稳定他无从知晓,但是曹操如果称帝天下势必四分五裂(从后来曹丕称帝后刘备孙权便相继称帝便可证实这一点),这与荀彧所坚持的信念理想是相违背的,所以他便不得不与曹操渐行渐远了。
家族的利益的确重要,但如果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依旧把家族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方那就不对了。(当然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看不说那个时代谁对谁错,因为毕竟是华夏民族内部的分裂争斗。)但荀彧在那个乱世中,在不知未来发展局势的情况下,坚守使天下重新安定的信念总是没有错的。
另外说说气节与风骨,我也很讨厌清朝乃至延续至今的"奴才文化",人不能完全为气节而活,但没有气节为了追名逐利屈膝媚颜不择手段是绝对不对的。
以上皆为各人拙见,每个人都有思想自由的权利,有不同意见也请见谅。

崔文 2012-05-26 21:00
有些GN有些GN看得我真心眼晕啊⋯⋯鸡蛋篮子那个⋯⋯是说我吧= =><阴谋论啥的我可没说过⋯⋯

贞遭羔 2012-06-10 19:05
呃…说阴谋论的那个貌似是我?
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不要见怪。其实我真的很希望可以平和地讨论一下的,不过如果LZ不喜欢就无视吧。
不能更同意六楼关于荀攸荀彧的说法~!其实我觉得荀彧相当顾家,也是因为这样最终才没有弄到鱼死网破…
荀攸刺董应该是荀家商讨出来的结果,因为荀爽也是想刺董的..虽然我是不觉得刺董是注定牺牲的事,当时大部分在朝的人都是打算刺董的,王允也是他们一伙的,最后不就成功了嘛..我觉得是荀攸把荀彧叫回去带家人跑的,当时无论是名声和官职都是荀攸高于荀彧,虽然荀彧辈分是大了点,但我觉得当时荀家领头的不是荀彧,而且后来文若辞三公时让荀攸帮忙,可见荀彧也相当信任荀攸。(抱歉我攸彧魂爆发)顺便荀攸可以饮食自若也是有知道自家人没事的原因在吧。
然后我觉得荀彧去冀州是因为刚好韩馥来请他。我猜开始荀彧是想带家人去袁绍那的,因为荀彧的哥哥荀谌(后面的注写的是哥哥)在袁绍那,而且袁绍那环境好嘛。在文若去韩馥那的路上,荀谌就劝服了韩馥让出冀州,这也太巧合,我觉得可能更多是荀家保家之计。
我同意LZ所说的袁绍想令立一个皇帝是荀彧离开的原因。但其实韩馥是之前和袁绍一起想立另一个皇帝的人,所以我还是觉得荀彧是先家族后理想的,不然他就不会去韩馥那了。虽然荀彧可能并不打算在韩馥或者袁绍那久留,好吧实际上他去袁绍那呆了不到半年就走了。那就更说明荀彧就算自己不喜欢,也是先会考虑好家族问题才走。
这也只是我个人观点啦..

玄青 2012-06-11 21:28
阴谋论那个是我啦……鸡蛋篮子那个MS是崔文的,讨论空食盒的时候搞出的各种猜测

袁绍在酸枣的所作所为太让人心寒了,一点霸气没有,尽窝里斗了,尤其他这人完全没决策能力,这个在乱世是很要命的,说白一点就是猪一样的队友,这是要拖死人的。我觉得对袁绍本人的判断是荀彧跑路的主要原因。
说荀彧是荀家领头我觉得就算他不是至少他的意见对荀家影响力很大(他上面还有好几个哥哥)。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荀家还有整个颍川。曹操的文官集团,尤其是高层,几乎清一色的颍川帮,这就保证了文官集团的团结,而不会像袁绍那边冀州帮颍川帮互相扯皮
荀攸刺董他根本就没觉得自己会死,倒是何颙吓的半死。。。
至于空盒子这件事我觉得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之前的劳军。为啥曹操要把荀彧单独拖出来?他想逼死荀彧为啥要在出征的时候?荀彧想自杀哪里都可以,为啥要去前线?我的阴谋论其实起源于这里,大家不妨探讨一下?

山核桃 2015-06-03 22:35
其实我总觉得他最后的和老曹关系出了问题,死时也比较记载不太清楚,给了后人同人大手们无比强大的空间,越编越离谱狗血,出现了什么阴谋论啥的,又让老曹背了一个黑锅


查看完整版本: [-- 【闲聊】说说荀彧荀令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28195 second(s),query:2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