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考据】纵观周瑜一生(含赤壁/南郡/取蜀/少量瑜庞) --]

三国JQ研究所 -> 舌战群儒(杂谈) -> 【考据】纵观周瑜一生(含赤壁/南郡/取蜀/少量瑜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乌鸦骑白云 2012-06-07 21:21

【考据】纵观周瑜一生(含赤壁/南郡/取蜀/少量瑜庞)

由于对孙策及孙权完全是顺带的,各种东西不确定,索性删了。
似乎每个进来的人都搞错重点了,策权神马的他只是附加
至于黑权,此人天生存了一颗黑权心不可改,说句不好听的话,都标出来了不想看别看啊




    托《三国演义》的福,周瑜这个名字随着诸葛亮,可谓是家喻户晓。演义里周瑜小肚鸡肠气量狭小被神人孔明活生生气死的故事经罗贯中之手,描写得煞有介事,可实际上,《三国演义》不过是仕途上不得意的诸葛脑残粉罗贯中写出来的严重OCC的同人小说而已。虽说现在已有不少人明了罗版赤壁之战及其相关很多都是子虚乌有的事,但还是经常可见到不明真相的网友抱着本《三国演义》自以为通宵古今,振振有词着讲虚假的故事,对历史置之不理。写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人得知真相。
    如有错误或是意见相左之处请带上证据并指出。



        周瑜,公元175年生,东汉末年庐江舒城人。《三国志》中记载周瑜借宅于孙策大约是孙坚兴兵讨董卓时,即初平元年(190)左右。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彼时孙策已名声远扬,周瑜前去拜访,两人一见如故,在各自的努力下孙家搬去舒城,周家借宅,周瑜拜孙母,史称总角之好。

        孙策周瑜的总角之好在史书中被多次提及,两位当事人也多次提到这点,总角之名他们是坐实了的。而孙坚豪爽到将一家老小交到自己儿子第一次见到的小朋友手上可能性也不大,当时孙周的年纪又只能赶上总角的尾巴,因此两人初次见面应该更在这之前。
 
       孙策与次年搬离舒城,后加入袁术麾下,奉其命四处征战。其舅吴景曾任丹阳太守,孙策因此募得丹阳兵数百(又很快消耗光),后丹阳为刘繇所占,孙策欲脱离袁术以为舅报仇的借口发兵,以平顶江东。



        兴平二年(195),周瑜省亲时孙策进军附近,发信与他,周瑜星夜领数百丹阳兵及粮草船只等,“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周瑜随孙策征战,最后“还镇丹阳”。

        丹阳盛产精兵,在后期发展成为“丹阳兵”这一专有名词。《三国志》记载,周瑜恰好在那的原因是省亲,而太守周尚是他的从父。以陈寿惜字如金的作风来看,省亲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按当时的形势周尚属刘繇手下,但他也不是死忠党,后来投了袁术,时间应该是在孙策打得刘繇节节败退时,后来袁术也派出袁氏族人做了丹阳太守。当时周瑜给孙策带去的几百人是周瑜瞒着从父私自募得的可能性很小,应是周瑜说服从父后的一种投资。后周瑜带给孙策的物资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也不是孙策发发信就可以立即凑好的,这次行动是这两人实现计划好的可能性非常大。



        建安元年(196),周瑜周尚回寿春,次年袁术称帝,孙策与之绝交,周瑜请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这是周瑜的第一个官职,居巢虽然不大,人口不足万人,周瑜在就职期间还是做了实事的,有遗迹周郎墩,当地还有周瑜治水的传说。他向鲁肃借粮,两人交好也在此地。



        建安三年(198),周瑜正式加入孙氏集团,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官职是建威中郎将。这时周瑜的封赏和官职纵观三国历史不仅不高,反而是低得可以,但当时孙策也仅是讨逆将军,早期东吴军官也都是从基层做起(别部司马,都尉,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像黄盖和凌统,都是立了大功才得以晋升,比较起来周瑜的起步就够高。而这次周瑜的封赏也是因雪中送炭和一路从攻,两种因素都有。此外,孙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送新房送鼓吹。

        东归孙策后,周瑜做过牛诸镇守和春谷长。牛诸,春谷与鹭江郡一水之隔,都是镇守江东的咽喉要地。春谷民风彪悍,不是武力反抗,后周泰拼死救孙权,黄盖赤壁诈降后都出任此职。



        建安四年(199),袁术逝世,孙策授周瑜中护军,虚领江夏(此时仍在黄祖之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中护军这个职位周瑜从孙策时期一直做到孙权时期。在孙策时期有人将中护军解释为近卫队队长,大致上是跟随孙策四处征战,到了孙权时期,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这更多的是取决于周瑜本人的能力态度,以及他对孙家的忠诚。中护军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解释,而在东吴,据统计,做过中护军的仅周瑜一人,做过左护军的有吕蒙,全宗,孙峻,做过右护军的有蒋钦,陆逊,朱然。
 
       大乔,就孙策子嗣来看她不是孙策的正室,小乔虽然时间上没问题,但当时周瑜已经二十五了,早已娶妻也不奇怪。

        “还镇巴丘”孙策起兵后这是策瑜第二次分别。第一次还镇丹阳很好理解,当时周家还在袁术麾下,支持孙策的时机也未到,但这一次就有人认为孙策不重视周瑜,两人不和,理由也很充分,巴丘不过是边境,派周瑜镇守等同于流放等等。事实是其他人多心了。

        先前便说江夏还在黄祖手里。黄祖这个人不简单啊,孙坚打他自己意外中伏身亡,孙策打过没打完,孙权打过三次,前两次没打下来,第三次周瑜也来打,终于打下来了。其实黄祖这个人本身没什么本事。就是深得刘表信任命特别硬。他与孙家有杀父之仇,他手下的江夏战略意义也非同小可,孙策当时便动了起兵的念头,他也真的出兵了,小胜一场后出现别的机会孙策先返回了帝京,准备做好准备一鼓作气拿下黄祖,让周瑜镇守巴丘也是为后来打黄祖所做的布置,并不是什么镇守边境,更与流放无关。孙策身亡是意外,他一死江东大乱,周瑜也就离开了巴丘,其中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




        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身亡。史书中对于孙策遇刺,记载较常见,较详细的说法是许贡门客们在江边制造了一起杀人案件,正好孙策对这有兴趣就自己一个人甩开侍卫们冲了过去。其他也有几种说法,最离谱的莫过于演义,剑刃竟然脱手。

        孙策之死涉及很多方面,许贡门客无疑只是明面上的替罪羊,他们背后大有人在。最明显的获利人应该是一个人人:曹操。

        彼时曹操正欲与袁绍开战,袁绍势大,他赢官渡赢得并不轻松,而当时他害怕孙策趁战事焦灼发兵攻打许昌,事实上当时孙策回去正是有这个打算,最终目标是许昌。在这里需要注意,当时孙策周瑜下江东不过是权宜之计,他们一直计划着率军北上中原,虽说孙策在即将迈出第一步时不幸逝世,但后来周瑜也是一直以此为目标的。曹操为孙策是废了不少心的,他甚至召集众谋士商议,这时《三国志》中有一段话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就是这段话让曹操坚定信念攻打袁绍,而郭嘉的预言也在恰到好处时实现,让曹操没了后顾之忧。另外,在江东与许贡相关的一些人物后来几乎都投了曹。

        郭嘉肯定没什么乌鸦嘴咒人于千里之外,而且当时应该是较正式的场合,郭嘉没有把握就胡言乱语,真出了事就是曹操再宠爱他他一样性命不保。再看他的话,他怎么讲孙策就怎么死,太过巧合就实在是令人怀疑了。孙策爱好打猎,疯起来就自己一个人玩没了影,这点敌人或许不是很清楚,但自家人一定了解,此外还有孙坚的前车之鉴(同样是没带几个人,中伏身亡)。孙策对孙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算孙策觉得没必要手下肯定也会做好防御,此外,刺杀算是很简便的手法了,打这主意的人不会在少数,只有许贡刺客命中了,这绝非巧合。另外,曹方对孙氏的打压是自孙策打出名声,曹操后悔当初对孙策的放纵就开始了的,这次的刺杀活动大致可以看作曹方的一次暗中活动,策划者参与者肯定不多,郭嘉会有一脚,而曹操应该也是知情。当时人心惶惶,郭嘉才暗示这一消息以安人心。
 
        谈到孙策之死就顺便讲讲孙策此人。首先是外貌,个人看过网友对孙策的容貌评价基本处于两个极端,一是丑八怪,二是比“比大小乔还漂亮的周瑜”还美。周瑜容貌那是名传千古的,反说孙策。《三国志》中,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分歧在“美”上。有人说美是自恋,再有人说是美丽,其实最简单最合适的翻译应该是英俊,读过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面美的问题应该可以是没有了。

        现代人对孙策的评价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为人轻佻果躁;施政多行严厉镇压以杀戮立威,无所宽恕,认为孙策身死是自找的,反而是孙权拯救了江东,尤其是某位大家所作《孙吴建国的道路》讲孙策批得一无是处。实际上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但具体是怎样的由于本人只是爱屋及乌对孙策的了解还不完全,时间精力有限,这里就不多讲了。

        《三国志》中孙策临终前有一段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这段话并不能说明孙策不会用人,事实上好好注意就会发现,东吴前期大半将领都是在孙策时期就已经开始为江东服务,像二张、虞翻、太史慈等,他在这里这么说,最有可能的是想抬高孙权的地位,再来是想告诉孙权,不要只想着走他的路,他们两个风格完全不同。



        建安五年(200),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当时孙权是哭着被张昭推出门溜了一圈的,没几个人看好他,就连张昭最开始看好的也是三子孙翊,孙权领事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的。这时周瑜领兵回来了,对于周瑜带兵的事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他带兵驻守巴丘只是为战斗做准备,孙策死了,仗也打不成了,兵也不能就这么弄在那,自然也要带回去。此外,孙策一死,江东大乱,孙策打下江东用的时间很快,根基不稳,很多问题是因为有孙策才没爆发出来,换了孙权就完全不一样了,周瑜带兵回归也是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江东礼数不全,也是周瑜带头行的君臣之礼。

        托孤并不像三国演义所说的是同时托孤给周瑜和张昭,而是只托孤给了张昭,这很合理也不影响周瑜的地位。当时周瑜才二十六岁,太年轻了同时代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还在家里宅着,同时这怕是为了照顾老臣们的情绪(程普等)。



        建安七年(202),曹操让孙权送质(此时孙权虚岁21,质子起码要拥有独立生长独立生存的能力,因此送去的质子肯定不是他的儿子)。大臣们都说要送,孙权不愿意,他就把周瑜领到母亲吴氏跟前(周瑜当年升堂拜母的那个),周瑜说服了吴氏:“昔楚国初封於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於郢,遂据荆杨,至於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偪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於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孙权“遂不送质。”



        建安十一年(206),周瑜“督孙瑜(这名字真不错)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还备(官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第三次讨伐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这次终于打下来了。曹操九月入荆州。这年的重头戏无疑就是赤壁之战,由于赤壁之战涉及面极广,单独列出反而不合适了,因此先按时间顺序分段交待战事,其余的列在后面。

        刘表死,鲁肃向孙权请命去吊唁,预备联合刘备,不料荆州已经降曹,刘备四处亡命,最终在长坂坡遇见了刘备,诸葛亮随鲁肃回吴,向孙权传达了双方结盟的意志。曹操发来信件通知孙权他八十万大军随时准备南下,识相的话快点投降。孙权“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鲁肃在周瑜从袁术投靠孙策时一起跟了过去,按江表传所说,孙策见过了鲁肃,“亦雅奇之”,只是后来鲁肃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孙策死后不久,鲁肃欲投郑宝(基本可以确定实际目的是投曹),被周瑜得知,“瑜徙肃母到吴”,并将了一些颇为离经叛道的话,鲁肃去见了孙权,两人“合榻对饮”,鲁肃发表榻上对,可认为是隆中对的前身。“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是鲁肃劝孙权不要投降,只要是从他自身的地位,利益等着想,但他本身也不是什么大官。

        诸葛亮也完成了他在赤壁一战中唯一的任务,传声筒。

        周瑜身在鄱阳,孙权听鲁肃的叫他回来,周瑜回来的一席话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周瑜向孙权要兵五万,孙权说人太多了一时半会儿凑不出来只能先给你三万,并且“抚其背”说你只管去打,打不赢就回来,孤自与曹老贼决一死战。

        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与曹军遇于赤壁,周瑜先败曹军一回,曹操相处连环计,黄盖建议周瑜采纳,一把历史上也极为少见的江上大火烧得曹操大败,“还保南郡”。

        【黑权属性全开】五万人没有只有三万,他唬谁呢!有人统计在孙策死前江东兵力就过了十万,在他死后几年江东一直没有大型对外战争(除了打黄祖),并且内部一直在收编当地贼匪将其转化为生力军。江东经济也不错,比屡次出兵的蜀国好上太多。准备时间实际算来也很充分,并且孙权还是一直在用兵的,这时军事实力跟曹操相比惨不忍睹,只小胜过黄祖三场的孙权反而说出了“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的话,其实他是被曹操吓傻了吧。

    关于程普
        程普向来看不惯周瑜,原因大致是他太过年轻便位高权重,事实证明了在相处过后程普就被周瑜折服了“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孙权这么任命实际就是在分化周瑜的权力,主事权当然还在周瑜,只是程普肯定也给周瑜带来了麻烦。设立两位领导来分权是孙权的惯用手段了,后来他也多次如此,不过吕蒙是直接上表了的(结果是一人在前军一人在后军),说程普“几误国事”。其实应该没那么夸张,就像现在人写论文一样,只选取那件事中对自己有利的一部分突出来写。周瑜不会跟他计较,程普也还是有素质知道不会误事,误国事也只有吕蒙提过。

    关于双方人数
        曹操军肯定是没有他自己讲的八十万那么吓人,但肯定还是不少的。按周瑜的分析曹操的军队一下子缩水成二十三四万,这还是仅指在赤壁战场上的,可周瑜说这话是为了让孙权安心,曹操可以夸大同样周瑜也会缩水。曹操总兵力绝对够多,青州军号称三十万(实际不知),在南下前他几乎统一了出马韩外的中原,收编敌人的军队壮大自己。他的八十万大军能让江东上下都深信不疑,《周瑜传》中是数十万,《诸葛恪传》中是四十万,王天之的《读通鉴论卷九一二八》中是三十多万,因此人数几乎可以确定在三十万上下,就算曹操有分兵在附近,那也是随时可以调来的。
        反观孙刘联军,照大多数人的认识是孙三万刘两万,可实际上绝没有那么多。“瑜、普各领万人”。而刘备军,观看《三国志》就可以发现,对于赤壁一战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吴魏两家,蜀国方面只有刘备传里有提到过。这不能说明赤壁是小战争,反而证明了刘备压根没出上什么力,没道理他一个人上战场肉搏将军军师们在家里睡大觉。两万人是诸葛亮说的,目的是联军,水分很大。按说法长坂败后加上关羽的人有过万,可在长坂坡刘备是“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关羽在寻口被乐进文聘等追击,能剩几个人很难说。看江表传: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托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这条直接说明了刘备怕周瑜打不过只给两千做做样子,陈寿也没好意思往《三国志》里写。也是,刘备一代枭雄最强的就是保命功夫,那会把全部家当交给一个小辈来打这场可以说是必败的仗呢?这下子明了了,曹方保守算三十万,孙刘联军不足三万两千人。

    关于曹操仓促应战,周瑜预言及犯兵家大忌
        有不少人认为赤壁不是大战的理由之一就是仓促应战。曹操的野心是随着权力势力的夸大而日益膨胀的,最终发展到称帝(没成功),建安十三年时曹操已经54岁(虚岁)了,在那个年代的几位霸主来讲他已经很老了,他一直想着在有生之年六合一统,在不久前他刚打败袁绍(又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事例),挥师南下也提上了日程,收下荆州攻打东吴一点都不突兀,曹操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拜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而孙贲女也早嫁于曹彰为妻。并且他煽动丹杨山越叛乱,孙权因此派陆逊贺齐讨伐。此外,“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曹操亲自南下,所领将领依记载来看至少有乐进徐晃曹仁曹洪曹纯满宠李满,在他败走后在荆州留守的人马也拖了足有一年。这种强大阵容,完全不存在仓促应战的问题。
        周瑜所讲的四大忌,事后一一实现,这是实实在在的料事如神了,纵观历史也是少见到了极点的,但这并不足以抵消曹操的巨大优势,虽说曹操会有一丝骄傲的情绪,但那毕竟是曹操,他是枭雄,所面对的是老谋深算的刘备和休养多年的江东,他又怎会不谨慎。再者,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失态了,底下还有一大群谋士会时时敲打他,像贾诩程昱两位曹方重量级谋士都出现在了赤壁的战场上。真正犯兵家大忌的,其实是周瑜!
        江东上下因曹操的一封招降书整的人心惶惶,不像演义里的文主降武主战,这次是除了没有发言权的鲁肃外只有周瑜一人主战,孙权虽说说了要抗曹,实际只怕也没尽全力,可以说周瑜与全部江东文武呈现两极对立。军中的二把手程普看不惯他,刘备一方也是心怀鬼胎。简而言之,内部动乱,各种不利皆在于周瑜。
        但同时周瑜也是信心满满,对孙权道出“操自送死”,对刘备“但观瑜破之”,他的豪气,魄力,大兵压阵而谈笑风生神态自若,在此刻发挥到了极致。

    关于张昭等主降派
        有些事不是最后看他的做法欠妥就该全盘否定的。孙策死前曾对张昭说过“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实在不行就归顺朝廷。这里张昭等主降其实很正常,除周瑜外没人看得见胜利的希望,这时为保妻小(孙权语),张昭主降。其实他投降也只是换了个东家,真正有损失的是孙权,他是在为孙权着想。

    关于连环计,苦肉计,火船,东风,及周瑜之功
        连环计是曹操自个儿想的跟庞统没关系,不能因为大火蔓延,因为曹军慌乱,因为周瑜一把火烧了他就说他怎么怎么失误。周瑜考虑到用火,曹操一样想得到,只是当时正值隆冬,本来就不常有风,正巧被曹操撞上了是他命不好。曹军除了新降的荆州军外都是中原兵,坐船打仗还是第一次,水土不服无法适应那是常态,曹操的连环计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黄盖的苦肉计,火船可以说是第一功臣,但若因此将赤壁一战的功劳全部归于黄盖那也不恰当。当时两军对峙,每个人都在提建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建议。主帅采纳部下的建议,胜了,那是部下的功劳主帅这么做是应该的,败了,那抱歉了是主帅的过失,黄盖从不以奇谋闻名,周瑜选择他的计划是担了极大危险的。黄盖的意见提了,定了,执行起来依旧困难重重。执行者是黄盖,旁人未必可信,曹操生性多疑,黄盖又是三世老臣,自孙坚时期就对孙氏忠心耿耿,就算有程普与周瑜不合做铺垫,但要曹操相信还是需要做些手脚,要让曹操的细作们知道,而且要把握好度,过了自己士兵们的士气也全没了。曹操不可能完全相信黄盖会降,但他先前小输一场,了解了对方不是那么好拿下的,他也希望黄盖是真降。周瑜要把握住曹操将信将疑半信半疑的时机发起进攻,他兵少,经不起消耗,出了岔子输的就是他了。结果是他赢了,他完成了在旁人看来不可能做成的事,他创造了奇迹。

    关于曹操之败
        曹操这次无疑是真正的大败了。对于曹操这次失败,后人给出的理由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有瘟疫说。从《郭嘉传》《武帝传》《周瑜传》都可以看出,曹军的确是在战前就感染了瘟疫,从行至巴丘一直到战后(前两则为了掩饰战败事实写得有些含糊)。对于瘟疫,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吸血虫病,可赤壁之战是在秋冬季节进行的,秋冬季本来就不是瘟疫高发期,瘟疫对曹军有影响,但人数上巨大的优势也是孙刘联军无法抗拒的。曹操战败,既是天灾亦是人为。周瑜用兵行险,在这点上于曹操相同,曹操没有料到这一点也是他的失误。

    关于蒋干游说
        现在普遍认为蒋干是在赤壁战时前往东吴游说周瑜,这是受了《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的影响,可其实不然。江表传: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幹往见瑜。幹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幹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幹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幹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幹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幹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终无所言。幹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中州之士,亦以此多之。说明他还很年轻,并且曹操认为可以说得动他。赤壁时周瑜已经三十四岁了,再怎么样也担不起“年少”二字,而那时周瑜领导着孙吴军队意欲与他决一死战,曹操没理由认为有可能说得动他。战后周瑜名声远扬,也更受孙权重视,更不会投靠曹操了。“密下扬州”表示是曹操亲自跑去扬州,据史书记载建安七年曹操曾到过扬州附近的一个郡,并且没有军事行动。周瑜的话也更像是在形容孙策,也可以看作是侧面向孙权表忠心,这种话让孙权从其他地方听到总比他直接说效果要好得多。并且周瑜对蒋干也没有戏弄,只是给他个下马威,告诉他知道他是来做说客的,再搁上几天,又亲亲热热地检阅军队,最后蒋干也被周瑜折服了。这也是周瑜人格魅力的表现之一。

    关于“赤壁一战奠定天下三分基础”一说
        这种说法其实不尽准确,赤壁战的确有效地阻止了曹操南下,曹操未能实现天下一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此,但这并不代表三分天下。对于孙权,成功抵御外敌,有了进军荆州的可能性;可对于刘备,他保了命,可也没对外发展。由于战前几乎不信周瑜会赢,他只派了两千人来做做样子,论功行赏也分不到他什么事。对于真正的三分天下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



        建安十四年(209)周瑜与程普进军南郡,刘备军同样也在其列。关于这一年误解诸多,事实上周瑜在这一年展示的军事才华一点也不下赤壁。南郡横跨长江两岸,是荆州的腹心,战略重地,也交通着扬、益州,不得南郡,则长江天险仍“与操共之”,东吴没有得到真正的安全。曹操也是知道南郡乃至荆州的重要性的,失去它代表失去平定江南的机会。曹操战后便立即安排了扬州军务,并且为了牵制东吴兵力配合了战事。

        在荆州,曹军在兵力上有绝对的优势,除江陵的曹仁外,徐晃乐进满宠文聘李通等协助曹仁守江陵,其中乐进满宠文聘李通等分驻南郡外围,支援曹仁、徐晃,对孙刘联军形成大包围。曹操说过,“孤六军以继之”,在《三国志》中这几位也有记载防御荆州。虽说时间上有些含糊,但根据魏人向来的讳言败,以及恰好的六军,不难看出当时的情形。这六位将军也不简单,曹乐徐,“五子三通”,文聘,未来太守,守城数十年威震敌国,满李二人,官渡之战为曹操解决一切后方问题,这个阵容可谓是强悍。此外,徐晃乐进文聘传记中都有一个“又”字,三人传记结合起来看,又之前是联盟前关羽在刘备长坂坡时遇伏,后来是绝北道。
 
       孙刘方的兵力相比起来差了很多。孙权本来就只给了周瑜两万多人,赤壁消耗了些,战胜后又将韩当调到舒县等地接应反对曹操的陈兰梅成(袁术旧部)。刘备军不足万人,又要夺去和维护江南四郡,虽然四郡都是望风而降,但他分出的兵力也有。就两军总兵力来讲,大概只与曹仁相当。
 
       历史上攻城战中攻方兵力向来都是守方兵力的数倍,而以刘备的话来说,当时应该是周瑜主攻江陵,自己和关羽负责截断曹仁的后路。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虽然不知道刘备哪来的“仁闻吾入必走”而不是大败备的信心,“相为”就表明刘备方只承担部分拦截任务,并且刘备也不是认真断后拦截,而是在西北部发展势力,得到了几个地方,可惜后来徐晃在撤退是顺手又打回来了,刘备的计划打了水漂。

        周瑜兵少,而他的计划大致是令甘宁占领夷陵,引曹仁分兵去救,削弱其兵力,周瑜趁机在长江以北建立大本营,再逐步消灭南郡江夏境内的曹军生力军,配合刘备军包围曹仁,迫使其退兵。

        孙刘联军追击曹操至江陵于东南岸集结,周瑜令数千人试探,曹仁使牛金引三百人出,被围,自引数十骑救回,经此一役曹仁白得“天人”之称。曹方多骑兵,这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这时甘宁袭夷陵可谓是一箭三雕。其一,夷陵是江陵的护城,是军事要地;其二,占领夷陵就意味着可以进军益州,在这点上三方都有意向;其三,曹仁得知夷陵有失必定引兵来救,夷陵多山地,骑兵无法发挥,而吴军不光擅长水战,由于多年与山越对抗,在山地战上吴兵远胜曹军。

        甘宁领数百兵偷袭拿下夷陵,曹仁派数千人包围,甘宁求救,诸将怕曹仁偷袭都表示不应救援(其实是他人缘太差了吧)。这是吕蒙提议由凌统守营(与甘宁有杀父之仇),大军去救,周瑜当即发兵。

        曹仁发兵是必然的结果,周瑜在派出甘宁后再发兵应该也是事先就定好的,只是有些话由他这个统帅来讲有偏袒之嫌,由吕蒙来提议正合适。周瑜兵到,“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这一役吴军威风大涨,当时益州守将袭肃闻风而降。

        战事如周瑜计划,孙刘联军在大包围下对曹仁进行小包围,但刘备一方出了岔子。刘备一向是常败,关羽一生也没打过两次胜仗,他们本就兵少,关羽大败,刘备夺城不成吃了大亏。周瑜的计划本就冒险,《三国志》中也多次提到他们兵少,刘方败退,消灭各地曹军的任务只能由吴军承担大半。四面皆敌,盟友不合作又没用,史书记载简略,但无疑战事惨烈大战不断。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这句话透露了战况,是阵地战,并且这只是诸多战事中的一两场。此外这也说明了周瑜本人对吴军的巨大影响力,周瑜亲自上战场吴军就形势正好,周瑜意外中箭吴军也不打了,曹仁听说周瑜中箭立刻过来占便宜吴军节节败退,周瑜不顾身体出去露了个面(伤重,不能让底下士兵看出来,只怕是挥挥手喊两句将士们辛苦了神马的),吴军就打得曹仁节节败退了。如此明显的对比,其实周嘟嘟就是东吴的吉祥物吧。

        建安十四年底,曹仁弃城突围至襄阳,这将一年的战争也划下句点。

        看似周瑜耗时一年才拿下一点底盘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曹方阵容豪华绝非善茬,而孙刘方其余人的“辉煌”战果更能说明周瑜此战的不易及他本身的才华。“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这回他倒是不说兵不够了,不光是他,连张昭他个管内政的都开始带兵了),韩当前去接应被臧霸打败了,刘备除了得到四郡名义上的臣服(后来反叛)外多次打败,周瑜是这一站中唯一的胜者。而曹仁非但没有因战败受到惩罚,曹操还表彰他征战多年,辛苦维持南郡,还封安平亭侯。此役曹操丢了大半个荆州,东吴占了大半个荆州,而刘备得的那四个郡都属于未开发之地,四个郡加起来都比不过半个南郡,刘备本人也没有驻军在此,他也没有什么控制力,只令赵云驻桂阳防止叛乱,令诸葛亮在那管管后勤。此战,东吴获利最大,这当然是周瑜之功。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由于前荆州太守刘表与孙氏是世仇,自然会不遗余力抹黑孙氏,但周瑜直接任用了地方名望极高的庞统。

        刘备劳师动众没占到便宜(也可参见单刀赴会关羽语),“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备“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只是荆州原州治襄阳仍在曹操手里,另一处绝好的州治在周瑜手里,他连个办公地点都没有。这时刘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亲自跑去向孙权借地,周瑜趁机上疏建议孙权将刘备软禁,好好养着,孙权不听。后周瑜请与奋威将军一同进军西蜀,“为行装”,于巴丘病卒。

        这一时期周瑜做出了一生中最后两个谋划。为方便先分析刘备这一前去借兵。看周瑜的上疏“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其中透露出很多内容,他看人之准,他的目的,以及孙权所想。无疑孙权只想利用刘备抵御曹操,他对刘备认识不深只怕也被他蒙蔽,误以为刘备可以当好孙家的看门狗,但周瑜与刘备公事一年多,早已充分看清了此人枭雄的本质,事实后来刘备也脱离了孙权的控制。

        周瑜欲“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若当真按他所想,刘备这个“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早年历经人世沧桑的孙权妹夫很有可能被软化内心从而达到周瑜的目的。(嫁妹妹只是孙权为了拉拢刘备的政治手段之一,跟周瑜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孙夫人与刘备的关系也不好,双方撕破脸皮后孙权接妹,她也欢欢乐乐的回吴,还差点拐走了阿斗)没错,周瑜想要关张为他所用,并且这并不是什么不可能实现的。关张和刘备的关系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面讲得那么铁,张飞在打南郡时在周瑜手下待了快一年,关羽在这期间直接或是间接接收周瑜的命令,再加上各置一方的保证,成功率很高。

        孙权在这个问题上曾犹豫过,江表传“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馀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追送”说明刘备是目的还没达到先发觉不对劲,自己跑了。直到这时孙权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按周瑜说的去做,这时刘备说周瑜“恐不久为人臣耳”,就差拉着孙权的手对他感慨说老弟啊,你要小心周瑜那个家伙,他是个人才啊,不会好好为你做事的,随时会反啊!孙权立刻就把刘备放走了。

        几年后刘备收了南郡。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直接说明了要是周瑜当时动手刘备就逃不掉了。

        孙权给出的理由是共同抗曹,可当时刘备要兵没兵要地没地要人只有那几个人拿得出手,曹操真来了他只能做个炮灰。此外,“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前面的话纯粹是死鸭子嘴硬,重点是想离间。

        其实不难推测,孙权真正担心的,或许就是周瑜推开他自立。

        古时君王们最怕的莫过于两点,拥兵自立、功高震主。扭三里周瑜自然占了个全,但实际上拥兵自立这点周瑜算不上,只听大都督不听虎符的那是高希希的创意,兵权自然还在孙权手里。孙策在198年给了周瑜两千私兵,一直到210年鲁肃继承,12年的时间周瑜也仅仅将他们发展成四千余人,而在鲁肃过世时这批人已经过万了。功高震主这点,倒是周瑜自孙权兄业时就犯的忌了,尤其是在周瑜于危急时刻力挽狂澜大败曹操,他的威望被推高到了一个孙权无法企及的高度。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一点,孙绍。孙绍才是最正统的江东继承人,孙权疑心重,孙策周瑜的关系向来摆在那里,孙权相比也会考虑到这点。好吧,孙权是绝不会动周瑜的,鲁肃个半吊子的外交官,吕蒙鲁肃为成才,周瑜后继无人。


        回到周瑜的计划。在放走了刘备后,“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据戚操,北方可图也。””孙权的野心和周瑜的亲自说服,让他同意了。由于周瑜意外身亡,这件事真发展下去结果也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从中推测一下。

    关于刘备和曹操
        他们两个人有没有能力干预将左右这场战局,将决定这场战争。刘备兵少,不得已还要去借地,他的领地公安也不是什么在东吴的后方,而是在东吴的半包围里,西边甘宁占据夷陵,北边周瑜在江陵,程普在他的领地,东边是周瑜的奉邑长沙,再往东是东吴腹地,西南有周泰。这种情况下刘备不敢也不能妄为。
        那么曹操呢?单论兵力他当然可以出兵,可事实上建安十四年到十五年在针对东吴,只是对东吴实际影响并不大。赤壁一战对曹操远非不能吞并江东那么简单,许昌也因此一败收了波及。许昌势力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小皇帝自成一党,在曹操麾下忠于汉室的官员也不在少数,曹操一生未称帝也有估计他这一大批以荀彧为首的汉臣的缘故,当然这与周瑜和这次的事件无关。许昌的反对势力因曹操这一败又有了死灰复燃的倾向,此刻开辟新战场对曹操风险极大,而十六年马超反叛曹操抽出的兵也是事先就布置好的,马超战败后他也有趁势追击,直到建安二十年,曹操才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关于荆州士族
        刘备先前一直在笼络反对刘表的士族人士,像诸葛亮、向郎、马良、伊籍等,后来他也将这批人带到益州建立政治体系,但这部分人同样是被刘表所排斥的,更多的荆州人士加入了曹操阵营,还有一部分人,以庞统为首,聚集在了周瑜身边,因此刘备只是空有州牧的名头。东吴孙氏与荆州的矛盾已久,而周瑜对此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对庞统“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自己不管事,把事情全部交给庞统,这不能说明他不善管理内政,此举反而有效地回避了矛盾。在他去世后庞统也不干了,由程普来治理南郡。程普一个性子直的老将军,又有些倚老卖老的意味在,他的主公孙坚又是死在了刘表死党黄祖手里,他与南郡,乃至荆州人士的矛盾也一步步激化。刘备也正是看准了这点(或许他也有暗中插手),向孙权借来了这个在程普手下呆不下去的南郡。
 
   关于周瑜取蜀的可能性
        由于周瑜死时还未正式出兵,最终益州落入了刘备手中成了他的大本营,受千余年来的三分天下思想与罗贯中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不了解史实就盲目的认为周瑜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可实际不尽然。曹操对东吴的打击并不是东吴打他才有,而是是长久以来都有的,周瑜则是恰到好处地抓住曹操无力对江东发动大规模战争的绝好时机。周瑜是很早就觊觎着益州这块肥肉,他的布置从赤壁战后便展开了。东取南郡,不仅是为了让孙氏独占长江之险,更利于他自水路进军益州,战后刘备在周瑜的剧本中是应在孙权附近好好享乐,而他利用关张等人打通西蜀通道。虽然这步计划因为孙权的不配合而告吹,刘备还是一样构不成威胁。
        那么锦州兵力如何呢?军力衰弱,刘璋“暗弱”“性宽柔无威略”,不仅多次败给不是正规军的张鲁,还因个性使然为了民众着想放着“坚壁清野”的好战略不用,把大好益州便宜了刘备。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刘备在和平进入撕破脸皮后还是打了三年。并且刘备兵少,在刘璋增兵援助后才三万多人,刘备这个人,军事谋略差,打仗不行逃命一流。这种情况下将刘备换成周瑜,是完全不存在打不下来的问题的(刘备和平入蜀的那几段几乎无重兵把守,后续部队入蜀也没遭到大的抵抗)。
        周瑜的布置无疑是极其出色的,就实行来看也不存在大的问题。同时他提到了与马超结盟,这是其他人,尤其是诸葛亮没有考虑的。马超早有反心(建安十六,十八年反曹),而且他那是仍占据着秦岭以北,存有骑兵优势,能给曹操带来不小的麻烦。马家和周家都世代在汉为官,周瑜年少时与马超有交情也不是没有可能。

    关于未完成的两个谋划,三分天下
        《中国军事史》周瑜军事思想有总结,周瑜他积极大胆的攻势战略思想,该说不就说不,该用兵就用兵,该乘胜发展战果就发展战果,在那个充满机遇和变数的时代是在合适不过的了。周瑜之计,为东吴争取来了“两分天下”,甚至是“六合归一”的机会,西进过后是北上,以实现统一扬益荆三州,与曹操各占半壁江山。而他的计划一旦成功,三分天下就只能是刘备遥不可及的美梦。正是周瑜早逝江东后继无人,鲁肃失误借了荆州,这才算是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关于孙刘联盟
        在提及鲁肃时很多时候会想到他维持孙刘联盟的功绩,他也确实为刘备做了不少事,借荆州,为刘备推荐庞统等。可相对应的,不少人认为周瑜不注重,甚至破坏了孙刘联盟。其实呢,恰恰相反,周瑜在世时才是孙刘联盟的蜜月期。先前看过有人总结了刘备的饲养法则:要养,但不能一次性喂饱,也不能饿着,无论是哪种刘备都会反叛。要养就要饿着养,时不时给点好处,但也不能多给,要让刘备认识到跟着他走还有肉汤可以喝,不跟就连肉渣也没了。大概就是这样了。
        两方联手打南郡,本就是周瑜主攻刘备只负责拦截,最难啃的骨头周瑜啃了,刘备又只想着抢其他地盘,最后周瑜分刘备油江口,本就无侵占刘备利益之嫌,况且,南郡乃兵家必争之地,占有南郡,东吴可保长江天险,可由水路入蜀,物资等朝发夕至,还可以北上攻曹,又是东吴耗兵损时才攻下的,本来就没可能分给刘备,历史上也无周瑜攻打刘备或是对刘备不利的记载,就连权孙权软禁刘备也是好好包养,没有半点亏待他的意思。在周瑜时期,刘备再怎么不满不情愿,形势再危急,还不是一样冒着生命危险跑去孙家大本营向孙权借地。可周瑜一死,鲁肃借地又送人,刘备遇着矛盾就直接动刀子了。孙刘联盟分分合合,最和睦的时期当属周瑜在时。
        周瑜鲁肃后期意见主要的分歧是在孙刘联盟,鲁肃乃至孙权都是以维持联盟的和谐关系,维持现在自身安全的状况为基础,对刘备认识严重不足,他们可以说都没想到刘备狼子野心,还满心欢喜地以为可以养着刘备替他们打曹操。周瑜在南郡之战与刘备公事一年,他看透了刘备的本质,也知道对刘备要打压。如果说鲁肃在考虑联盟是是以对方为主,那么周瑜的想法就是要以孙家为主。联盟?可以,听孙家的。刘备纵然再不满,但实力差距,曹操的威胁,他除了接受也别无他法。

    关于周瑜之死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在巴丘逝世。这个巴丘在江陵境内,与十年前孙策遇刺时周瑜所在的巴丘是不同的地方。周瑜的死因,大致可以确定与攻打南郡时中的那支箭有关。《三国志》中记载是“疮甚”,用疮说明伤口可能感染可能发炎可能别的什么总之就是比一般的箭伤要重,况且周大都督重伤在身不好好休息非要跑出去指挥作战。不是那一战打赢了就胜了的,南郡的胜利是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丢弃而来的,以周瑜的个性也不会在没打赢前休养的。本身就伤重,又不爱惜身体,在行军到巴丘时相比身体好不到哪里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而巴丘这个地方,实际就是曹操攻打江东时发生瘟疫的地方,只怕十五年时病毒还残留在当地,周瑜行军至此染了病,最终病死。
 
   关于周瑜的遗书
        周瑜的遗书有两个版本,《三国志鲁肃传》的疑疏和裴注之的补充遗笺。个人认为遗笺才是真的。有一点很奇怪,疑疏中完全没有提到取蜀计划,这显然不可能。此外,疑疏里有些话讲得太直白了有些不正常,而遗笺则暗示了很多东西,像是劝孙权在他死后不要放弃取蜀计划,注意刘备此人不可不防,而这些,孙权在吃过亏后大呼后悔。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江表传载: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关于临终推荐鲁肃
        鲁肃与周瑜政见不和,他在处理事务上的态度也与周瑜不同,周瑜在临终前推荐鲁肃正说明了江东无人的窘境。要想在抗曹制刘的同时攻下西蜀,人选非周瑜莫属,当时江东其他人根本玩不转。周瑜希望鲁肃继承他,也是考虑鲁肃亲刘态度最起码不会使联盟告吹,倒不是有些人说的周瑜在临终前醒悟了自己的不应该。此外,南郡若在鲁肃名下,他性子温和不会与当地人士起打的冲突,而且也不会主张把南郡借给刘备。哪知孙权为了分化周瑜的权力反而把南郡分给程普了呢。

    关于庞统
        庞统的外貌在历史上没有提及,外貌恐怖也是罗灌水杜撰的。关于他,很有意思的是,庞统是被“逼”为功曹的(也有说法是刘表任命的),周瑜的手法基本可以参见拐带鲁肃,当然结果也相似,小凤凰心甘情愿地为他做事。周瑜和小凤凰的关于如何,可以从以下几件事来推测:周瑜在南郡几乎不管事,事情全部交给小凤凰来做;周瑜死时是小凤凰扶的棺;周瑜死后小凤凰就不干了,最后被鲁肃推给刘备‘刘备问起周瑜是否在他要地时发信孙权要包养他,小凤凰表示有这个事。
        将任务下放固然是为了回避冲突,但也不会全权交给一个不信任对自己不忠的人。后两项同理。至于最后一项,那是孙刘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周瑜的打算要是被有心人得知利用,对联盟很不利,而小凤凰知道,并且刘备问时还特意说你现在是我的人了不用在意周瑜了。这些事都可以说明小凤凰与周瑜的关系相当的好。
 
        YY无罪!!!

       周瑜为什么不把庞统推荐给孙权,说法有很多,个人觉得最靠谱的是周瑜看清了孙权没有进取心,想着的估计是保地而不是对外发展。后来庞统给刘备制定的计划是取蜀(同周瑜一样,相互影响的吧),到了孙权手下是受不了重用的,再说不定就出问题了。再发散一下,可能周瑜猜到鲁肃个老好人保不住荆州,孙权也是个会头脑发热的家伙,他怕自己死后孙权扛不住曹操,就没把小凤凰推荐给孙权,反正他再只能去刘备那,西蜀被刘备拿了总比被曹操拿了好。(脑补YY神马的毫无压力)
 



以上
有部分看法参考了建安十三论坛的某些文章

飞行上帝 2012-06-07 23:11
我看见瑜庞两个字就默默地进来了.......一会儿再编辑

-----------------------------------------------------------------------

就我的认知而言......和GN还是很有些不同的
关于程普先生,"孙权这么任命实际就是在分化周瑜的权力"......这其实是脑补的一种可能,如果是我则不会这样脑补,因为这是江东真正的危难时刻,孙权他的心里照常理推测的话应该是尽量一切为胜利服务才对......这为什么不可以脑补成孙权认为这样能更好的安抚老将呢......只是可能事与愿违了而已

------------------------------------------------------------------------

送的质子实则也有可能是宗室的孩子......孙策的孩子可能也嫌太小了,质子是要任职的

-------------------------------------------------------------------------

赤壁之前五万三万的问题,可能是江东本身内部存在许多问题,不管是世族还是土著,越是有外敌,内部越是不稳,这在历史上已被多次证明,参看淝水的前秦,前秦并不是亡于这一仗,而是亡于内部的分崩离析。这时需要抽调兵力镇守各郡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甚至存在仗还没打输,东吴先挂了的情况。这当然只是我的一种脑补......但我始终站在一个立场上,那就是,不管怎样,孙权的首要目标是在此战之后存活下来

-------------------------------------------------------------------------

孙权放走刘备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是他对周瑜有什么想法的缘故,这更可能出自他对当时形势的个人判断,他会有这种判断其实是很正常的。周瑜作为臣下可以不认同但一定要尊重他的判断,而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的

-------------------------------------------------------------------------

最后两件事,可行性不评价,我个人非常欣赏,但也有很多人有不同意见

-------------------------------------------------------------------------

小凤凰这一段的YY委实严重了,不过大家都是脑补,我不想对此发表什么评论(我只想喊一句瑜统是个甚萌的CP球同好!)。只是我觉得孙权并不是不想开拓,他后来还曾派孙瑜西征,虽然不切实际(此时南郡已在刘备手中),但可看出他的愿望。

-------------------------------------------------------------------------

最后,我坚信孙权与孙策的死是无关系的,因为他当时表现得真的极不镇定。请不要太往腹黑的地方想,他当时是个实岁还不到19的少年,甚至这东吴之主都不是那么顺利地落在他头上的。

-------------------------------------------------------------------------

GN,我还有一些比较细小的地方与你有不同意见,但我并不想继续了。我也是周郎粉丝这是肯定没错的,这点我和GN相同。但我一贯的立场是,江东前期是向上并阳光的。孙权刚即位时还可以算少年,周郎也只不过是个青年。孙权做的许多你觉着不妥当(包括孙策也是)的事,甚至你觉得周郎有什么不妥当的事,那也大概是因为不成熟,而不是什么阴暗的想法。
我读志及裴注时,脑子里并没有什么既成的印象(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我文盲),读出来的东西我认为大部分都非常光明。

飞行上帝 2012-06-07 23:18
我看见瑜庞两个字就默默地进来了.......一会儿再编辑

--------------------------------------------------------------------

请版主GN帮忙删楼......默

梦回三国 2012-06-07 23:44
真是让人敬佩啊,历史比小说更精彩,可惜可惜,如此风流人物。

我爱东吴娃 2012-06-08 00:01
GN…… 我是来温柔的虎摸你的请你一定要相信我~ 我建议姑娘你仔细的再看一看你发表的这篇文章,很多诸如【孙策在孙策在时】、【孙权是因为孙权早死才做成了首领】之类的策权一体的错觉让我感觉很蛋疼……

然后稍微发表一下个人意见= =

孙策对孙权说【此诸君,汝之将也。】在我看来是兄友弟恭。YY孙策说这句话是用来试探老二什么的,应该归咎于最近宫斗戏太多了吧?怎么尽往不好的方向去揣摩呢真忧伤!

【事实上孙坚只留下些残兵在袁术帐下】,这话让老一辈的将军——坚爸他可怜的程普黄盖韩当祖茂那几位叔伯听到都要哭的……

【孙权对于自己的儿子极为宠爱,孙策的儿子只封为侯。】这个似乎已经讨论过非常多次了,王的孩子封侯是符合体制规矩的。而且孙权疼每个孩子,包括侄子和将军们的孩子。

哎~ 老大死的时候,张昭作为德高望重的江东内政主心骨,他是支持三弟担当大任的。支持老二的恰恰是老大本人。每次看到【孙策之死涉及很多方面,许贡门客无疑只是明面上的替罪羊,他们背后大有人在。最明显的获利人应为两人:曹操和孙权。】之类的声音都会很伤心,这样含沙射影YY孙权勾结曹操唆使许贡刺杀孙策什么的,真是够了呀!孙策会把江东的未来交给一个不顾江东利益通敌弑兄的败家子么?别把孙策当傻瓜行么?

猫和老虎 2012-06-08 00:11
一直都觉得因为总角之交, 周瑜把家里的南道大宅给孙家居住. 这个说法蛮扯的. 那时周家长辈不少,怎都轮不到他一个小孩子作主,下这麽大的决定吧.
这两有总角之角, 孙家会住在周家的宅子里,只有一种解释: 士族大家的周氏有意拉拢当时正迅速崛起的乌程侯孙坚 .两个小孩子的一拍即合,是这种家族结盟的副产品. 日後他们的功业远远超越父辈时,写历史的人为了突出主角, 就模糊了前因后果,把一切传奇都堆他们头上了.  

路西 2012-06-08 11:16
南郡之战的描写细节在曹仁传里,陈寿这里还是比较舍得用墨的……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飞行上帝 2012-06-08 11:23
引用
引用第6楼路西于2012-06-08 11:16发表的  :
南郡之战的描写细节在曹仁传里,陈寿这里还是比较舍得用墨的……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陈寿先生这段必须吐槽,当年我看到这段的时候都搞不清谁赢了。陈寿先生花了这么多笔墨描写一个人的武勇,却不肯把战役中比较重点的事件写出来,实在是太让人想吐槽了,应该说吐槽都无力了。

猫和老虎 2012-06-08 11:38
其实有件事,一直都觉得蛮奇怪: 孙坚的情况不清楚,但是孙策领的兵力数量一直都不多, 而且每次都是速战速决。。。。。。这证明他的士兵战斗力明显比对手强很多。当时一般的做法是从民间抽壮丁打仗,不打仗时还让他们回去种地,战斗力水平可想而知。孙策的兵很可能不是这样的民兵,而是专职的士兵,平时训练,战时打仗。一群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PK人数庞大但是没战斗力的农民,结果可想而知。 吕范督军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整肃军纪,免得一下子太多民兵的加入,弄垮了原本专业军队的质量。而早年的吕蒙也有差点被整编掉的经历。东吴的核心战斗力是专业兵,数量就不可能和民兵一样多,养不起,但是一旦开打,可以以一当十。

周瑜陈兵赤壁的三万人马,应该就是当时东吴最精锐的战斗部队了。为他们提供后勤保障的是整个江东。以江东的人口数,本土作战,抽壮丁聚集个20万人,应该是没问题的,不可能只有3万。虽然战前有主战主和的分别,可是一旦决定开打,也没什么人叛变开溜的。可见对这3万人的战斗力不是完全没信心。

笨熊 2012-06-08 12:21
孙权疼每个孩子,包括侄子和将军们的孩子
----------------------
周瑜家老二周胤怎么死得,疼人把人疼死,少见

素口锦心 2012-06-08 12:55
周胤是病死的,GN有证据证明是孙权杀了他?如果GN说周胤是因为流放才会病死,那GN不知道他犯罪了才会被流放吗?引用酱油GN的话:“关于周胤LSS你漏了几个常见说法,因为纵情酒色严重起来可以非常严重,喝酒延误重大军机或者奸杀民女都是属于沉迷酒色里面比较严重的可能性。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犯了罪在辩解的时候提到父亲周瑜,希望孙权看在周瑜面上放过自己,结果反而激怒了孙权导致重判。”
周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这个待遇相当好了,GN居然还说孙权不疼他

酱油 2012-06-08 13:23
LZ呀,要不这样你考虑一下把你自己说的“此人天生存了一颗黑权心不可改”放到标题怎样?你标题又没写,人家当然会按进来看啊,而且反正你没打算接受这方面的相关意见不是吗?

=====
很多人不是都写着非同好勿进吗?你不标在标题上人家就会按进来看,这时你抱怨说“说句不好听的话,都标出来了不想看别看啊”会站不住脚的,因为你确实没有标。

汝是 2013-12-01 22:50
好像在建安看到过类似的。喜欢历史向的周瑜文。瑜统那里确实有很多想像的空间,毕竟有一段比较安稳的相处时间,垂拱什么的也侧面反映周瑜的御人之术

游戏人生 2013-12-02 14:30
我只是觉得有点扶额……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偏向,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客观看待确实有些难,所以也不强求了。我只是觉得,因为扭三的阴谋论倾向(还是完全没有史料支持的阴谋论)和孙权晚年的那些渣行为就把这种倾向带入早期,这种事情我实在无力吐糟。更何况人晚年就是做的事情渣也是有政治利益作基础的,当然也有人年龄大了脑子不够用了的原因在内。早期的这些事情如果扯上阴谋论,那就是连政治利益都是背道而驰,这种事情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是不相信。

还有一点,我们都是在知道了后面的事情,知道了整个三国历史之后再对之前的事情进行分析的,也就是传说中的“上帝视角”。但是作为当时的人,在不知道后来的发展如何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把自己的想法代入到别人的身上?孙策传里写了孙策在搞定了严白虎之后就自己认了江东之主。之后孙策遇刺之后,“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名义上领个吴侯实际的正式封表里却不存在。我们知道后来孙权又是吴王又当上了皇帝,但在赤壁之战前后孙权自己也就是个杂牌将军,实际上不是多大的官。而且那时候的大体局势也是“官职不重要,武力值才是正典”。所以在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在为争地盘而你杀我抢得时候,自然是“只要人有用就要尽全力招抚”。在能不能“建立帝业”这个问题上都还只是有心实际上觉得很遥远的时候,你能用他当上皇帝之后的想法来代入这时候么?你说“古时君王们最怕的莫过于两点”那时候他算是个君王??

对了,说到威望问题,还就是孙权当上皇帝之后的事。《张昭传》中的记载,“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还有关于公孙渊那件事,“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於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 这都“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了,都“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了,“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连托孤遗诏都扯上了,还有那句“举邦惮之”。张昭的威望都这样了,孙权对张昭啥态度?

至于对蒋干说的那段话“更像是在形容孙策”这一点,看看孙策传和周瑜传,截止到蒋干游说为止,“言行即从”的到底是谁?都知道孙策托孤的对象没有周瑜,那之后“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到底是谁的主意?还有送质子那段吴夫人的话“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那句“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到底是不是更像说孙策?还是说因为支持策瑜,所以自动往这方向YY?

至于那3万兵的事情,整个东吴历史,山越都一直是一个无法完全根治的问题,一开始的陆逊还有一直以来的贺齐他们都是在负责内部作战,但是对于早期的陆逊还有贺齐这个娃的名声很明显都不够响亮,但是你不能否认他们在做的事情。这说明江东内部问题现实中一直存在,并且需要兵力解决,但是却很容易被忽视。还有关于孙策死前兵力就有十万这个话题,对于“西蜀以94万人口养活10几万兵”这件事情就已经觉得西蜀的94万人口实在有够难过,那时候江东的五六个郡,有多少人口够养活10万士兵。至于别的大家已经回复过了。

至于袭许昌的事情,在去许昌之前还有个陈登需要搞定,而且也不是一根好啃的骨头。带着那么些个兵马搞定陈登,然后再去防守严密的许昌玩攻城战?除非孙策是个傻子,否则我真要怀疑他扬言袭许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了。

孙策死的时候曹操已经在官渡和袁绍死磕了好一段时间了。我不知道曹魏那些人有多少闲心想去刺杀孙策,更不知道刺杀孙策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搞定这么一个钉子?还是想趁江东群龙无首的时候从中获利?如果是前者,那么连上陈登的事情一起考虑他有多少必要,尤其还是大战就在眼前的情况下?如果是后者,事实是什么大家都知道~~

至于南郡的事情,南方四郡不是未开发,相反南方四郡从汉朝时期起就是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地方。所以南方四郡地位不如南郡的原因在于南郡的军事地位,不是因为南方四郡未开发。

至于孙权到底有没有进取心,他致死都不忘北伐,就连最后作为托孤对象的诸葛恪也是个喜欢北伐的人(至于没成功还把自己整没这一点,那是之后的事情)。从这几点看……到底这个问题怎么样我不发表更多评论。

更多的不想吐糟了。总之很多不同意,所以有点激动多说了几句。如果有冒犯的请你原谅。



游戏人生 2013-12-02 14:39
不止是病死的,在病死之前孙权还想把他接回来呢。自己身体不好还怪别人有够奇葩的。
至于“病死是不是因为流放”这件事情,你怎么不参考虞翻?人为孙氏够尽忠了,结果给流放到了交州,不照样过自己的日子在流放10年之后才死掉的么?享年70岁年龄也不小了啊。
既然不是所有被流放的人都会难过到郁郁而终,那放到周胤的身上会是什么原因?再者周胤被流放到的是庐陵,又不是交州那么偏远的地带。

酱油 2013-12-02 19:32
姑凉你冷静,这贴子很久了是有人挖坟。

另外孙权没有领走吴侯(还有孙权是杂号将军不是杂牌将军啦),之前很多人讨论过了,他只有领军职讨虏将军跟行政职会稽太守,孙策死的那天也只是领兵符印绶,他只是汉朝指定接替孙策的官员而不是继承人,吴侯这个爵位应该是孙策的儿子继承(而且也是没钱领的虚位侯而已),然后这个吴侯到了曹丕代汉就自然消灭,曹丕另封孙权吴王,所以之后没将孙策封帝是合法的,再说在他之前的开国皇帝也就秦始皇汉高祖那些,没有开国皇帝给兄长封帝的前例让他学习,陈寿掐他这个只是因为要表示司马家厚道,但是说真的,不管这些问题讨论了多久,不论你觉得合不合理,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接受你说的这些东西。

游戏人生 2013-12-02 20:37
你说的这些我全都知道,我也知道这是坟,我还知道楼主已经6个月没出现了,我只是对某些话题比较敏感比较激动,所以想说我的看法而已。想说的东西说出来了,自然也就平静了。

山核桃 2015-06-09 22:52
反正周瑜一直是在历史上是个偶像般的人物,但可惜的是这些东吴精英的后人都比较平常,特别是周的两个儿子其实都是英年早逝,其中一个风评也不好,最后一个家族都维护不了太可惜了


查看完整版本: [-- 【考据】纵观周瑜一生(含赤壁/南郡/取蜀/少量瑜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32582 second(s),query:2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